茯苓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宁心的功效,主治水肿尿少、痰饮眩悸、脾虚食少、便溏泄泻、心神不安等症状。茯苓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健脾益气、利水消肿、宁心安神、增强免疫、调节代谢。
1、健脾益气:
茯苓归脾经,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改善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等脾虚症状。其含有的多糖成分可促进消化液分泌,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。对于慢性胃炎或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期患者,茯苓常与白术、党参配伍使用。
2、利水消肿:
茯苓通过促进钠离子排泄发挥利尿作用,适用于心源性水肿或肾炎引起的肢体浮肿。实验显示其提取物能抑制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,与猪苓、泽泻同用可增强效果。对于肝硬化腹水患者需配伍大腹皮等药物协同治疗。
3、宁心安神:
茯苓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作用,可降低大脑皮层兴奋性,改善失眠多梦症状。临床常与酸枣仁、远志组成安神方剂,对更年期综合征或焦虑症伴随的心悸有效。神经衰弱患者连续服用两周后睡眠质量显著提升。
4、增强免疫:
茯苓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,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。研究发现其可增加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,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有预防作用。肿瘤放化疗患者配合使用可减轻骨髓抑制,维持白细胞数量稳定。
5、调节代谢:
茯苓能抑制α-葡萄糖苷酶活性,延缓肠道对糖分的吸收,辅助控制餐后血糖。其水提物还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浓度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形成。糖尿病患者在规范治疗基础上联用茯苓,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下降0.5%-1%。
茯苓可制成药膳长期调理,如茯苓粥需取15克茯苓粉与粳米同煮,适合脾虚湿重者早餐食用;茯苓陈皮茶用6克茯苓加3克陈皮沸水冲泡,能缓解饭后腹胀。使用前需辨证体质,阴虚火旺者慎用,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用量,常规煎服剂量为9-15克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配伍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