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厌食症主要由遗传、环境、生理、病理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,需针对性调整饮食结构、改善进食环境及必要时药物干预。
1.遗传因素
部分儿童存在味觉敏感基因变异,对苦味或酸味食物排斥反应较强。家族中有挑食史的父母,子女出现厌食概率比普通家庭高30%。建议从6月龄添加辅食阶段开始,每周引入1-2种新食材,采用蒸煮等保留原味的烹饪方式。
2.环境因素
强迫喂食、进餐时训斥等不良喂养行为占比达67%。餐桌应避免放置电子产品,固定每日5-6次进餐时间,每次不超过30分钟。可尝试趣味餐盘摆放,如将蔬菜摆成动物形状,配合"食物探险家"等游戏化引导。
3.生理因素
锌缺乏患儿唾液磷酸酶活性降低,味蕾敏感度下降。临床检测发锌含量低于70μg/g时,需补充葡萄糖酸锌制剂(每日3.5-7mg/kg)。同时推荐食用牡蛎、牛肉等富锌食物,搭配维生素C促进吸收。
4.病理因素
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中,约40%表现为餐后腹胀拒食。确诊需进行13C呼气试验,标准三联疗法包含奥美拉唑(每日0.6-1mg/kg)、阿莫西林(每日50mg/kg)和克拉霉素(每日15mg/kg)。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儿童建议补充双歧杆菌制剂。
持续性厌食超过2个月且伴随体重下降,需排查内分泌疾病或神经系统病变。建立规律的进食节奏比强迫摄入更重要,生长曲线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暂时性食欲波动无需过度干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