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生长发育迟缓、免疫力下降、器官功能受损等系统性健康问题。关键风险包括蛋白质能量不足、微量营养素缺乏、代谢紊乱三类。
1. 蛋白质能量不足
长期热量与蛋白质摄入不足引发消瘦型营养不良,典型表现为体重下降、肌肉萎缩。儿童可能出现身高增长停滞,成年人易出现伤口愈合延迟。每日需保证每公斤体重1-1.5克蛋白质摄入,鸡蛋、鱼肉、豆制品是优质来源。严重病例需口服营养补充剂或静脉营养支持。
2. 微量营养素缺乏
铁缺乏导致贫血,出现头晕、乏力症状,动物肝脏、红肉、菠菜含铁丰富。维生素D缺乏引发佝偻病或骨软化,每日应晒太阳15分钟并摄入牛奶、蛋黄。维生素A缺乏造成夜盲症,胡萝卜、南瓜等橙黄色食物需定期食用。建议每周摄入20种以上食物确保营养均衡。
3. 代谢与器官损伤
长期营养不良使肝脏合成功能下降,出现低蛋白血症引发水肿。心肌收缩力减弱可能导致心率失常,胃肠粘膜萎缩加重吸收障碍。中重度患者需住院进行营养评估,通过肠内营养混悬液、维生素注射等方式纠正。老年人要特别监测血清前白蛋白水平。
营养不良的防治需要膳食调整与医学干预结合。普通人群应遵循膳食指南保证多样化饮食,高风险群体如孕产妇、慢性病患者需定期营养筛查。当出现持续体重下降、反复感染等症状时,应及时到临床营养科就诊进行个性化营养治疗。建立科学的饮食记录习惯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