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妇可通过数胎动、观察胎动规律、记录胎动变化、注意胎动强度、结合胎心监测等方式自我监测胎动。胎动异常可能与胎儿缺氧、胎盘功能减退、母体疾病等因素有关。
1、数胎动
每日固定时间静卧计数胎动,早中晚各1小时,3次计数相加乘以4为12小时胎动数。正常胎动每小时3-5次,12小时30-40次。使用手机应用或纸质表格记录更准确。胎动减少时需重复计数,若持续异常应及时就医。妊娠28周后需规律监测。
2、观察规律
胎儿通常有固定活动周期,餐后1小时、夜间活动较频繁。建立个人胎动时间表,连续2天同一时段胎动差异超过50%需警惕。注意胎动模式突变,如剧烈运动后突然静止。双胎妊娠需分别记录不同部位胎动。
3、记录变化
胎动逐渐增强至孕32周达高峰,之后幅度减小但频率应稳定。记录胎动力度分级:轻微蠕动为1级,明显踢动为2级,持续翻滚为3级。妊娠糖尿病孕妇需更密切监测力度变化。胎动突然加剧后停止可能是急性缺氧信号。
4、注意强度
正常胎动应有力度和节奏感,微弱颤动或痉挛样抽动需重视。肥胖孕妇可配合腹部触诊增强感知。胎动减弱时可通过轻推腹部、侧卧、进食甜食刺激。高血压孕妇出现胎动减弱应即刻就诊。
5、结合胎心
家用胎心仪可辅助判断,正常胎心率110-160次/分。胎动时心率应加速15次以上持续15秒。胎动消失但胎心正常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异常。电子胎心监护仪可记录胎动与心率关联曲线,但不可替代医院监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