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毒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染,但可能通过破损皮肤接触患者分泌物传播。丹毒的主要危害包括局部皮肤损害、全身炎症反应、淋巴系统受累、并发症风险及复发倾向。
1、局部皮肤损害:
丹毒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鲜红色斑块,伴随灼热疼痛。炎症可导致表皮水疱、坏死,严重时形成慢性溃疡。皮肤屏障破坏可能继发其他细菌感染,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并保持创面清洁。
2、全身炎症反应:
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会引发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,体温可达39-40℃。未规范治疗可能发展为败血症,需监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。静脉注射青霉素类抗生素能有效控制感染。
3、淋巴系统受累:
病原体易侵犯淋巴管导致淋巴水肿,常见于下肢反复发作病例。慢性淋巴管炎可能造成象皮肿,需配合弹力袜压迫治疗。急性期抬高患肢可减轻肿胀。
4、并发症风险:
面部丹毒可能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,表现为头痛和眼球运动障碍。糖尿病患者易合并坏死性筋膜炎,需紧急外科清创。基础疾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。
5、复发倾向:
约30%患者会在原部位复发,与淋巴循环障碍有关。足癣等真菌感染是常见诱因,需同步治疗原发病灶。长期预防可选用苄星青霉素肌注。
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完整,处理伤口时严格消毒。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,下肢水肿者避免长期站立。发作期间需卧床休息,患肢抬高30度促进回流。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,限制辛辣刺激食物。恢复期可进行轻柔按摩改善淋巴循环,但需避开急性炎症区域。